肺癌治療后的隨訪
對癌癥患者和家庭來說,隨訪是和治療同樣重要的問題。可惜,很多人都忽視了隨訪,從而影響了治療效果。
美國和中國癌癥治療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隨訪的依從性。美國由于醫療資源豐富,患者教育到位,隨訪通常做得很好,醫生和患者長期保持溝通,遇到問題就能及時處理掉。但在中國,很多人以為治療結束就不用再彼此溝通聯系了,這是完全錯誤的。
癌癥治療是個系統和長期工程。
肺癌的復發率較高,因此即使完成治療,甚至認為被治愈,也需要定期回醫院進行常規醫學檢查。如果身體良好,則可以讓大家放心,如果身體或情緒有問題,那隨訪可以及早發現任何潛在變化,盡早處理,把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
大家要知道,癌癥治療的副作用可能會延續數月甚至數年,能對患者的身體或情緒產生一定影響,隨訪時可以核查,并和醫生討論如何處理這些變化。
隨訪方案的細節因人而異,與癌癥類型、治療方案及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有關。一般來說,癌癥康復者在治療結束后的初期,至少每隔3個月左右就要回到醫生這里做檢查,隨后檢查的頻率可以降為6個月1次或每年1次。
隨訪應該找什么樣的醫生?
理想狀態下,最好選擇你的主治醫生,因為他/她最熟悉你的病情。
但如果條件不允許(比如身在外地),那也可以就近找信任的專業醫生。如果是后者,建議提前找主治醫生要一份治療總結,隨訪的時候把這份總結帶給新的醫生,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時間,避免誤會。
建議大家把總結和病歷放在一起。這樣一來,關于你的治療的所有關鍵信息就會一直集中在一處,很方便。
隨訪需要帶哪些資料信息呢?
主要有如下幾點:
(1)確診患癌的日期和年齡。
(2)所患癌癥的類型。
(3)癌癥分期、分型,基因突變等報告。
(4)所用治療方案的地點和日期,包括:
所有手術細節;
放療的部位和總劑量;
化療藥物的名稱和劑量;
其他藥物(靶向、免疫等)的名稱和劑量;
關鍵的實驗報告,比如X線報告、CT掃描報告、磁共振成像報告等。
(5)生活中需要監測的指標(活動量、飲食等)列表。
(6)參與你的治療和隨訪的專家信息。
(7)治療中或治療后出現的任何問題。
(8)你所接受的其他護理信息(比如特殊藥物的使用、心理輔導或營養補充)。
當你與隨訪醫生會面時,一定要坦誠地告知你遇到的任何身體或心理問題,千萬不要隱瞞。大家不要自己判斷,任何癥狀都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