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肺癌的治療方式
肺癌屬于全身性疾病, 只有 IA 期者(指原發腫瘤最大直徑≤ 3cm,局限于肺臟局部)不需要接受“全身治療”,如化學治療等;其余第三期以內的有機會手術切除的患者,不僅要進行“混合治療”即局部治療(如放射線治療、伽馬刀治療、手術治療),還要再加上全身治療(如藥物治療)。
至于無法手術的患者, 治療原則是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 在不良反應可以承受的情況下, 凡對患者有益的治療(如靶向治療、 化學治療)或策略(如維持性治療)都要用上, 且對患者有效的處方或藥物能使用愈久愈好。
肺癌治療的進步
肺癌治療愈來愈進步, 治療也更多元化, 患者只要把握治療機會, 活下去就會有希望, 也有治愈的可能。
化學治療:在過去, 不同的化學治療對不同組織型態的肺癌治療成效看不出明顯差異;力比泰( Alimta)上市后, 發現其對非鱗狀細胞包括肺腺癌有 較好的成效。 因此, 細胞組織型態就變成很重要的決定治療方針。 此外, 力比泰( Alimta)用在 “連續性維持性的治療”上, 亦可以延長患者的存活期, 它也是一種對腦部轉移有效的化療藥物。
靶向治療:特羅凱(Tarceva)、 易瑞沙(lressa)、 阿法替尼(Afatinib、Gilotrif)對EGFR-TKI者有效,上述藥物對女性、不吸煙者、亞洲人效果較 好,因為這些人的肺癌具有EGFR基因突變的概率高。如今,醫師并不依據上述性別、 吸煙史等“臨床指標” 作為靶向藥物的選擇, 而是根據EGFR基因突變檢測作為治療的依據。
第二代靶向藥物(阿法替尼、 達可替尼), 其中阿法替尼己上市, 臨床試驗顯示阿法替尼(Afatinib、 Giotrif)用在有靶向抗藥性肺癌的患者(和安慰劑相比), 雖整體存活期提高有限, 但卻可以延長疾病的無惡化期, 對腦部轉移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截至目前為止, 第二代靶向藥物是否比第一代有更好的療效, 還沒定論,可以預期的是第二代的毒性比第一代稍強, 所幸這些毒性并不難處理。針對抗 藥性突變T790M研發的第三代靶向藥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預期對于治療后產生抗藥性的患者將有不錯的成效, 而且可以降低皮膚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