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常見手術切除方式
目前肺癌的開胸術包括傳統側后邊開胸術、 肌肉保存側邊開胸術、 內視鏡輔助開胸術、 機器手臂輔助開胸術等。
再次強調, 肺癌手術的主要目的是用手術切除病灶以提高患者的整體存活率, 因此如何安全并徹底地切除病灶, 才是肺癌于術的最高指導原則。 開胸方式或傷口大小只是達成目的的必要手段而已, 并不是肺癌切除手術的目的。 事實上每種術式都有其優缺點及其適用的狀況, 而新的術式往往需要段不算短的學習時間才能熟練,并不是最新的術式就是最適當最好的術式,原則上外科醫師最熟練最有把握且最能達成手術目的的術式才是最佳術式。
微創胸腔內視鏡肺癌手術
胸腔內視鏡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10年左右, 當時歐洲的醫師使用傳統胸腔內視鏡治療肺結核時產生了 一些并發癥。 當時使用的是肉眼直視、 單一穿孔單人操作的系統, 因此應用的范圍有限, 沉寂了很長一段時期。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影像系統新科技發展成熟, 用縮小的攝影鏡頭連接內視鏡系統把影像轉到電視監視器上, 并發展成多穿孔多人系統, 助手可以同時透過相同的監視系統從旁協助主刀者, 使得內視鏡手術不僅能用在簡單的診斷上, 也可以從事較復雜的治療性手術。 為年長者、 肺功能及體能不佳或不適宣大傷口開胸患者提供了另 一種選擇。 于是在 1990年初期, 所謂的影像輔助內視鏡手術風行一時, 幾乎所有的傳統手術都有人嘗試用內視鏡方式施行。 到1990年末期, 累積了足夠的臨床經驗及技術后, 胸腔內視鏡的臨床應用才有了較明確的規范。 此時大多數胸腔外科醫師認為胸腔內視鏡手術短期內并無法完全取代傳統術式, 其中最大的疑慮就是胸腔內視鏡手術會不會在無意之間違反腫瘤學原則。但對某些疾病(尤其良性疾病)而言,胸腔內視鏡手術應視為有價值的取代術式。一直到2000年后, 經過胸腔內視 鏡資深醫師多年努力研究及實驗, 證實了胸腔內視鏡肺癌切除手術不僅可行,而且在2010年達成共識, 認為胸腔內視鏡肺癌手術是合理、 可接受的肺癌術 式。時至今日, 內視鏡微創肺癌切除手術已經是大多數胸腔外科醫師切除肺癌時可供選擇的重要手術方式, 而且可能也是其首選術式。至于機器手臂輔助肺 癌切除于術也屬于胸腔內視鏡微創手術的其中一種術式, 簡單地說, 就是內視鏡及器械透過手術臺上的機器手臂操作, 主要的手術醫師不用站在手術臺邊, 其好處是操作內視鏡鏡頭與主要的手術醫師是同一個人, 不需特別訓練, 主要缺點則是內視鏡鏡頭的視角固定、 靈活度有限且機器手臂專用的器械太少, 費用過高。此外早期需投資一筆不小的費用而回收不易, 這也是限制其發展的不利因素。因此相對于胸腔內視鏡肺癌手術的成熟發展而言, 機器手臂輔助肺癌切除手術目前對患者并沒有明顯的好處, 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以證實其合理性。
胸腔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 組織傷害少、 術后恢復快、 可有效縮短住院天數等好處。而 “ 微創手術” 是隨內視鏡手術所發展出的新觀念, 其內涵不僅是縮減胸壁的傷口大小, 而且把創傷這個伴隨手術的不利因素導入整個治療計劃中, 期望盡可能地減少手術造成的傷害, 使患者能更快恢復體力或保持較好的身體狀況, 以接受后續的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最終有利于整體的治療計劃并達到原來的治療目標。在此觀念下, 醫師有責任及義務設計出對患者整體創傷最小、 最有利于患者的方式完成手術治療。簡單地說, 也就是設計出不僅延長患者生命, 并讓患者保有一定生活品質的最佳方案。因此除傷口長短大小外, 肺葉切除的大小及淋巴廓清的范圍, 甚至于術前后的化療, 在廣義的創傷 觀念下, 都需要整體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