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看病為什么需要醫療翻譯?
很多人都去日本旅游過,而我們中國人因為日語中有很多漢字而得天獨厚。即使一個日語都不認得,也會由于日本社會的的服務行業人性化程度比較高而不覺得有太多的窘困。偶爾感覺到一些不便,比起國內都是可以克服的。
所以這讓很多來自中國的“外國人”產生一種錯覺:在日本,不懂日語也沒有什么大問題。我去旅游的時候,不懂日語都沒事,這次去看個病應該也沒關系;我英語還可以,大不了用英語和醫生交流;或者我在日本有認識的朋友,會說日語,大不了讓他幫忙翻譯一下。
但,真的有這么簡單嗎?
人在國外,最大的困惑就是與他人的語言交流;看病時,最大的不安就是與醫務人員的溝通。旅游時的語言障礙或許能借助于肢體動作、英語或文字圖畫來克服,而在看病問診時,如果不能準確地述說身體的感覺和征狀就會影響或延誤醫生的診斷;如果沒有正確地理解醫生的說明和用藥指示,就不能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甚至因為錯誤飲用藥物而導致醫療事故。之前國內曾屢次報道,患者在國外就醫時,因語言不通而誤解了醫生的意思,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
醫療翻譯不是簡單的會說日語
很多在日本生活多年的華人,雖然講話不是那么地道,但溝通交流還是沒問題的。但涉及到專業的醫療領域時,很多時候都會“詞窮”。舉個例子,身體不舒服被醫生問及具體征狀時就會覺得描述感覺的詞少得可憐。比如說肚子疼,到底是絞痛還是脹痛,是抽搐一樣的痛還是隱隱作痛;頭暈的感覺是天昏地轉還是兩眼冒金星,諸如這些感覺能夠流暢自如地說出來的人不會太多,連身體部位都有很多名稱叫不上來的人為數不少。
對于會點日文、與他人的交流基本上一知半解的人或者干脆一點日語都不會的人來說,他們去日本看病是需要醫療翻譯幫助的。很多人去日本看病的時候要么是請日語好一點的朋友陪同,有的則是自己“赤膊上陣”,想用英語和醫生交流。
這樣的情形隱藏著很多危險,因為醫療用語不是日常用語,陪同看病的人自以為聽懂了醫生的說明,如果似是而非,或者是想當然,錯誤的翻譯和解釋會在醫療事故發生后被追究法律責任。事實上因為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信息的差錯導致的醫療事故,翻譯就有被告上法庭的可能。正因為醫療官司讓醫院負擔很重,很多醫院也寧愿承擔一部分翻譯的費用來減少與患者溝通障礙產生的麻煩。
選擇醫療翻譯是對自己負責
自行用英語和醫生交流的情況也不少,雖然很多人自認為英語不錯,醫生應該都會英語,溝通交流應該沒問題。但同樣沒有那么簡單,英語的醫療用語不同于日常用語,要明白醫生的說明,需要有專業的知識作為依托,還要學習眾多醫療詞匯和醫學常識。似懂非懂,錯誤的理解反而可能耽誤自己的病情。別為了節省一點翻譯費而付出健康的代價。
總結
近幾年,國內興起的出國看病的熱潮,而日本是距離中國最近的醫療發達國家,先進的醫療技術、人性化的服務在國內掀起了日本就醫的熱潮。但同時,日本就醫網提醒廣大想赴日就醫看病的患者,日本很多醫療機構都嚴格要求外國患者就醫期間須有專業的醫療翻譯陪同,否則可能被拒診。如果需要了解或安排日本的醫療翻譯,可以咨詢日本就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