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困難的臨床特點
(一)癥狀
1. 吞咽不同時期病變導致的吞咽困難
口腔期:表現為難以含住口中液體,通常是對舌的控制不良,導致液體過早溢出,易致誤吸。
咽期:表現為咽部清除食物能力受損。因咽肌無力或者肌肉協調紊亂或者食管上括約肌開放困難,導致多量的食物殘留于會厭谷或梨狀窩,乃至溢出性誤吸。
食管期:表現為食管蠕動不良,使食物滯留于食管內,引起機械性梗阻或下括約肌開放能力減弱。
2. 年齡與性別特征 兒童吞咽困難,常為先天性食管疾病或食管異物引起;中年以上,吞咽困難數月之內持續進行性加重,提示可能為癌腫所致官腔閉塞或活動性消化性食管炎所致的器質性食管狹窄,應首先考慮食管癌,尤其男性。必須注意,食管癌最常見癥狀是在6個月內進行吞咽困難,甚至只能進行流食,梗阻癥狀的出現表面癌已累及食管四周管壁,是晚期征象,若還伴有固定鉆痛,多為縱膈受累。缺鐵性吞咽困難患者絕大多數為女性,多伴有缺鐵性貧血的其他臨床癥狀。
3. 病史與誘因 食管有腐蝕劑損傷者應考慮食管炎、良性狹窄;有胃酸或膽汁頻繁反流史者多為反流性食管炎(酸性或堿性反流),反流重的病歷,可能有肺部體征;食管癌高發地區患者應首先考慮食管癌;由情緒激動誘發者,提示可能系食管賁門失馳緩癥、原發性試管痙攣或神經癥。
4. 梗阻部位 若咽下時食物多數返回,或當用水沖下食物后液體突然返回,應疑有器質性梗阻存在,患者所示的梗阻部位一般與食管病變的解剖部位基本吻合,有定位診斷的參考意義。食管上段吞咽困難除癌腫外,可由腫大的甲狀腺、結核性或惡性肉芽腫、缺鐵性貧血的環咽部、頸段食管蹼等疾病引起;中段梗阻常為食管癌、縱膈占位性病變壓迫食管、食管良性狹窄、食管息肉、食管黏膜下腫瘤等疾病引起;食管下段的吞咽困難主要由癌腫、食管賁門失馳緩癥等疾病所致。
5. 與進食的關系 機械性吞咽困難可隨著管腔阻塞程度的加重而對固體食物、軟食、流質依次出現梗阻癥狀。若利用體位變化,反復下咽,或輔以液體等能迫使食物咽下,則可能為運動紊亂癥,運動性吞咽困難進食固體或流質食物均出現吞咽困難;如系腦神經病變引起吞咽肌麻痹、運動不協調者則表現為飲水反嗆。
6. 伴隨癥狀
(1)伴呃逆,常提示食管下端病變如責門癌、賁門失弛緩癥、隔疝等。
(2)伴嘔血,常見于食管癌、肉芽腫性病變、反流性食管炎或潰瘍等。
(3)伴吞咽疼痛,多見于口咽部炎癥或潰瘍、食管炎癥或潰瘍、食管賁門失弛緩癥等。
(4)伴單側胸部喘嗚音,常提示有縱隔腫瘤壓迫食管或壓迫一側主支氣管。
(二)吞咽困難的評估
詳細詢問吞咽困難的起因、持續時間、特征、嚴重程度以及伴隨癥狀至關重要,有助于鑒別診斷。
依據美國語音-語言,聽力協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ASHA)制定的吞咽分級評定量表評價功能嚴重程度如下:
0級:不能對患者測試。
1級:吞咽是非功能性的。
2級:吞咽不協調和(或)延遲、進食無法滿足營養需要,但能少許吞咽。
3級:因吞咽困難而不能滿足營養需要、進食需要監督。
4 級:雖然需要一般性的監督來確保代償技術的采用,但吞咽困難不影響營養需要。
5 級:雖然需用向我監控和代償技術,但吞咽功能足以滿足營養需要;患者可能偶爾需要給予指導專門的喂養技巧或糾正進食方式。
6級:雖然間歇性地出現輕度吞咽困難,但絕大多數時間進食正常,也可能需要另外增加時間完成進食。
7級:各種情況下吞咽均正常。
(三)體征
規范的體格檢查包括:
1. 意識狀態。
2. 觀察張閉口唇、頜的力度,舌、喉的活動,唾液分泌情況,口腔黏膜和牙列。
3.第V~XII對腦神經的檢查。
4.呼吸功能咳嗽無力提示誤吸風險增加。
5. 觀察患者少量飲水后的吞咽動作,如有可能則進行不同食物的吞咽試驗。
(四)特殊檢查
1. 可視熒光透視吞咽檢查,可以顯示吞咽過程中各個時期的解剖和生理變化。有研究顯示該檢查提示吞咽障礙的患者僅42% 在常規體格檢查中查得異常。
2. 纖維內鏡吞咽檢查 經鼻喉鏡可敏感地評價咽部的吞咽功能,但不能顯示咽部食物通道的基本結構和運動過程。
3.肌電圖 記錄食管上括約肌的環咽肌、喉提肌的肌電活動,主要用于肌病診斷。
4.內鏡、超聲、CT及MRI 分別用于評價黏膜情況,黏膜下或腔外病變,相關組織器質性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