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的發生機制
(一)胃腸道氣體過多
1. 吞入胃內的空氣過多 通常每吞咽一次有 2 ~3ml 空氣進入胃內。 腫瘤患者焦慮狀態時,上食管括約肌無意識地舒張,由于呼吸時胸腔內負壓,在進食時特別是飲水時不自主地吞入大量氣體而發生腹脹 ,多以胃部脹氣為主。
2. 胃腸道內產氣過多 腫瘤惡液質時患者出現消化不良時,腸道內的細菌作用于蛋白質、脂肪、糖類,因發酵而產生大量的氣體。
3. 肺排出C02 障礙 正常腸道內的C02 分壓大于靜脈血中的C02 分壓。 故腸道中的C02可彌散到血液中而經肺排出。當晚期腫瘤患者發生呼吸衰竭時,若血中的C02分壓大于腸道中的C02分壓,此時不僅腸道中的C02不能彌散到血中經肺排出體外, 反而血中的C02 可彌散到腸道中而發生腹脹。
4. 腸道中氣體不能經肛門排出體外 腹腔內腫物、腸道腫物侵犯或壓迫腸管引起腸梗阻時, 氣體排出障礙。
(二)消化系統功能減弱
因癌細胞過度增殖影響正常組織細胞的生長,從而干擾正常代謝功能,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的表現,包括腹脹、惡心、嘔吐等。 同時 ,消化系統腫瘤直接或間接侵犯導致胃腸消化面積減少,食物消化吸收不良,引起腹脹。
(三)胃腸道神經調節機制出現障礙
胃腸道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 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與消化道內在的復雜神經網絡一腸神經系統共同調節消化道平滑肌的運動、腺體分泌和血管運動。 腸神經系統包括肌間神經叢和黠膜下神經叢,含有支配平滑肌、感受消化道內的機械、化學和溫度等剌激的神經元。 消化系統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腫瘤) 導致神經病變或各種因素導致神經反射失調時,神經調節功能出現障礙,導致胃動力障礙、胃腸運動不協調、胃壁順應性下降、胃電活動異常等胃腸運動功能失調。
(四)胃腸激素和膚類分泌異常
胃腸激素是由存在于胃腸黏膜層、胰腺內的內分泌細胞和旁分泌細胞分泌,以及由胃腸壁的神經末梢釋放的。許多胃腸激素對消化道運動促進或抑制作用,其中被認為是起生理性調節和循環激素作用的激素有促胃液素、縮膽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肽及促胃動素5種。 在病理狀態下,這些激素的分泌失調,可出現胃腸運動及消化功能障礙。除上述胃腸激素的作用外,胃促生長素作為一種開胃激素走進了科學家的視線。它是一個含有28個氨基酸的小肽,酰基化的胃促生長素是胃促生長素的主要功能片段,其與生子激素分泌受體1a結合,在調節生子激素分泌、脂肪形成、胃酸分泌以及促進胃腸動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中,胃促生子素可通過調節迷走神經及腸肌層神經叢發揮促進胃腸動力的作用。而抑制胃促生子素作用可導致腹脹的發生。研究發現,在惡液質患者中,血漿中Acyl-grelin 水平顯著增高,而GHS-R la 則呈相反變化。在荷瘤小鼠中存在胃促生長素的分泌不足或抵抗的情況。因此,條件胃促生長素水平對于此種腹脹有所幫助。
精神心理的異常剌激中樞神經系統,通過大腦邊緣系統和下丘腦使自主神經功能發生改變,并通過內分泌、免疫和神經遞質引起胃腸功能失調,使消化功能減弱,或剌激胃部造成過多的胃酸,其結果也會使胃內氣體過多。
(五)胃腸道菌群失調和黏膜免疫屏障功能改變
胃腸道的微生物構成包括腔內細菌和黏膜相關細菌。其中,腔內細菌在維持胃腸道內環境和功能的穩定方面發揮主要作用。研究人員發現,打破宿主與腸黏膜細菌生成之間的平衡,將會改變黏膜免疫功能,進而改變腸道的運動功能和免疫功能。隨著腫瘤不斷增大,腫瘤患者會出現惡液質表現,并伴隨腸壁透性增加,血漿內毒素水平升高,及腸道慢性炎癥反應,導致腹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