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下降
食欲下降對于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營養狀況的不利影響可以通過一個設計較好的治療策略加以抵消,這些治療策略主要包括病因治療、飲食調節和藥物治療、中醫治療、精神心理治療等。
一、病因治療
食欲下降的治療取決于患者癥狀、預后和治療目的。盡可能針對腫瘤的相關性疾病如貧血、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同時針對腫瘤引起惡心、嘔吐、便秘、味覺異常的可逆性原因進行治療,控制疼痛。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緩解緊張、焦慮、抑郁,憤怒等精神心理因素,必要時給予患者心理治療。
二、飲食調節
對于食欲下降的惡液質患者,通過營養咨詢或許可以顯著改善食物攝入量。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少量多次進食高能量且易咀嚼的食物可以顯著提高食物攝入量。患者應該在舒適的環境中進食,同時也應注意食品的外觀。該研究還建議避免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因為脂肪能延緩胃排空時間進而加重食欲下降的癥狀。由于惡液質患者的味覺和嗅覺發生改變,因此應該極力避免極端溫度和味道的食物。對于長期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患者采用間斷進餐的方式,同時輔導家庭成員避免對患者進食給予壓力。
三、藥物治療
孕激素孕激素是治療腫瘤食欲下降的一線藥物,能有效減輕食欲下降的癥狀,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一項薈萃分析的數據表明高劑量孕激素可有效改善食欲下降和增加體重。其機制可能為孕激素減少細胞因子的合成和釋放,并且增加下丘腦神經肽Y的含量。然而在激素依賴性腫瘤患者中使用孕激素可產生液體潴留、深部靜脈血栓、陰道流血和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甲地孕酮的口服劑量范圍為160~1600mg/d,甲羥孕酮是300~4000mg/do常規用量:甲羥孕酮100~200mg,每日三次,或甲地孕酮400~800mg/d,每日早晨口服。
糖皮質激素因糖皮質激素具有免疫抑制和抑制細胞因子的作用,因此糖皮質激素已被廣泛的應用于治療腫瘤相關食欲下降,其機制可能為抑制白細胞介素-1 ,腫瘤壞死因子-α和瘦素,同時增加NPY水平。多項研究結果表明,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3~6mg/d),潑尼松(15mg/d)]可誘導食欲和體重增加。然而,效果是短暫的(不到4周),與甲地孕酮和安慰劑相比,糖皮質激素可導致較多的長期副作用(胰島素抵抗、液體潴留、留體肌病、腎上腺功能不全、睡眠與認知障礙等)。因此推薦皮質類固醇用于短期獲益或者期待短期生存的患者。地塞米松2~4mg,每日早晨口服,或潑尼松10~20mg,每日兩次口服。促動力劑甲氧氯普胺或西沙必利是抗多巴胺類藥物,具有止吐和促動力作用,可緩解惡心和厭食。大麻素類大麻素類藥物(屈大麻酚)可減少惡心、增加食欲和增加體重。其機制為與腦內啡受體結合,干擾IL-1合成,激活的大麻素受體,參與抑制瘦素和前列腺素合成。主要副作用是興奮、幻覺、眩暈、精神病和心血管疾病。對芝麻油過敏者、吸毒者或精神疾病患者禁用。對于應用其他精神藥物治療的患者慎用。四、抗細胞因子治療
理想的治療應基于腫瘤食欲下降的發病機制。由于細胞因子參與食欲下降發生,所以細胞因子是一個理想的治療靶點。一系列的動物實驗表明,通過IL-1受體阻斷劑阻斷IL-1及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可減輕食欲下降同時增加進食。在人體,目前是通過干擾細胞因子合成和釋放來達到治療目的。
沙利度胺有多種免疫調節、抗炎和抑制TNF和1L-6屬性。兩個臨床對照試驗表明,它在食欲下降的腫瘤患者中具有增加食欲、增加體重的療效。但仍需要得到進一步的臨床試驗加以證實。
五、干擾神經遞質的合成
下丘腦中5-羥色胺是腫瘤患者食欲下降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而色氨酸是5-羥色胺的前體且能控制神經遞質的合成。目前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動物還是在人類的腫瘤進展中,色氨酸的血漿濃度及腦內濃度均顯著增加,而隨著色氨酸濃度的增加,也導致了5-羥色胺的合成及釋放的增加。色氨酸是通過一個特定的與其他中性氨基酸包括支鏈氨基酸共享的傳輸機制透過血-腦屏障,因此,通過人為地增加了血漿中氨基酸的濃度,腦內色氨酸濃度可能會急劇減少,從而減少下丘腦5-羥色胺合成和釋放(圖9-2-1 )。目前一項研究發現:給予食欲下降的腫瘤患者經口補充支鏈氨基酸3天就可以顯著改善能量攝入,但這一結果尚需在樣本量較大的試驗中來加以驗證。
六、中醫治療
食欲下降主要與脾胃有關,腫瘤惡液質患者脾胃運化功能失常,致使全身臟器失于濡養,因此健 脾胃,升清降濁在惡液質食欲下降患者治療中意義重大。
治療上重視溫補脾腎。如紫河車能治療各種虛損、氣血兩虧、食欲下降等病癥。神曲、麥芽能促進胃酸及蛋白酶分泌,促進消化,增進食欲。山楂能增加胃液分泌增強胃蠕動促進胃排空。補中益氣湯(黨參、茯苓、白術、當歸、炒谷芽、炒麥芽、黃芷、升麻、柴胡、砂仁、甘草)調節胃腸運動,促進蠕動。影響消化液分泌、促進小腸吸收,改善食欲,增加體重,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患者繼續治療的信心,而且可以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及抗癌能力。
七、精神心理因素治療
食欲下降的情感因素可通過社會心理學干預治療,有很多新的多學科康復計劃治療腫瘤患者食欲下降,如治療藥物總結、個人運動記錄、個人營養輔導、言語及吞咽治療或者社會心理學治療如自救策略。例如,通過講故事等間接方式給患者提供增加進食的信息,對于幫助緩解食欲下降是很重要的,如向患者解釋體重下降的原因,給予飲食建議等。
食欲下降治療策略主要包括病因治療、飲食調節和藥物治療、中醫治療、精神心理因素治療等。飲食調節主要是通過少食多餐,高能量食物,限制脂肪攝入,避免極端味道,避免極端氣味,舒適的進食環境,較好的食品外觀等。藥物治療上目前首選孕激素,短期治療可選擇糖皮質激素,止吐及控制早飽治療選用甲氧氯普胺,同時可選用抗細胞因子治療,如沙利度胺,補充中性氨基酸干擾神經遞質合成。中醫治療也有較好的改善食欲作用。同時應給予患者精神心理干預治療,并結合指南治療推薦等指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