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淤積性黃疸的治療
(―)針對病因的治療
對病因明確的膽汁淤積,如有可能均應力爭根治或控制基礎疾病。腫瘤引起的膽汁淤積性黃疸多是肝外膽道梗阻所致,單純肝內膽汁淤積少見,所以治療以緩解癥狀,解除病因為主,可以通過手術根治性切除及姑息性減黃兩種方法治療。
1.前者主要針對腫瘤所在部位實行根治性切除,如胰腺癌切除術、膽囊癌根治術、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等;腫瘤引起的梗阻性黃疸中僅有約10%~15%的胰腺癌及20%~49%的膽管癌是可切除的,大多數無手術根治條件,姑息性外科膽腸吻合引流術因并發癥多死亡率高也難以進行。由于血中膽紅素升高明顯影響肝腎功能,也難以放化療。在可手術切除的病例中,有研究認為術前膽汁引流可改善肝臟功能、降低手術風險,減少術后并發癥,另有研究表明術前引流增加了住院治療費用并未降低手術風險,并有meta分析表明,術前膽汁引流并無益處。因此,目前對于是否進行術前減黃尚無定論。
2.對于沒有手術切除機會的腫瘤,可以通過姑息性減黃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經內鏡鼻膽管引流術、經皮經肝穿刺膽管引流術、膽管外引流術、膽囊造痿術、膽囊空腸吻合術、膽管空腸吻合術、膽管空腸T管橋架內引流術、膽道支架置入、腹腔鏡或機器人輔助下膽管外引流及內引流等。這些治療方法各有利弊, 對于方法的選擇眾說紛紜,如有meta分析表明,與外科手術引流相比,內鏡下引流并發癥的風險較低,但有較高的復發風險,亦有研究表明作為姑息治療,手術引流優于內鏡支架置入。
(二)瘙癢的治療
膽汁淤積常導致皮膚瘙癢,瘙癢長期以來被認為與膽汁酸沉積于皮膚有關。新近研究認為可能與內啡肽有關,并能被阿片受體拮抗劑緩解。
1.減輕膽汁淤積可選用熊去氧膽酸。
2.考來烯胺為陰離子交換樹脂,對膽鹽有強的親和力,在腸內與膽鹽結合,使之由糞便中排除,以降低血清膽酸的濃度,對緩解肝內膽汁淤積所致皮膚瘙癢有一定作用。
3.利福平可通過誘導產生肝微粒體酶、增加葡萄糖醛酸化,改善膽汁酸代謝,對慢性膽汁淤積的瘙癢有治療作用,每日口服300~600mg,但藥物副作用發生率可達10%,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4.阿片受體拮抗劑代表藥物有納洛酮、納美芬。
5.血漿置換可試用于瘙癢明顯而頑固者。
小結
惡液質相關黃疸的治療應以病因治療為主,同時給予積極利膽退黃治療,并根據黃疸的類型選擇針對性的治療方式,盡可能改善患者全身狀況,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